我们为什么越长大越孤单?

越长大越孤单

有一天,你猛然意识到,那些和朋友一打电话就是几小时、有说不完的话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通讯录翻过了好几页,全都是工作来电。好不容易从忙碌的工作中安静下来一会儿,却发现找不到一个可以说话的人。

那些好朋友,都去哪儿了呢?

在亲密关系中,友情似乎是最脆弱的一种,它远不如父母、伴侣、孩子的关系那样紧密:不同于亲情那种别无选择的血缘关系,选择朋友是一种自愿的行为;也不同于其他自愿发生联结的关系(包括爱情、婚姻等),友情缺乏正式的结构、严格的承诺和约束力。我们不太可能和自己的伴侣好几个月都不联系,但却很有可能疏远自己的朋友整整一年的时间。当我们成年后,我们的责任和关注的中心都有所转换,此时,友情便最容易受到冲击。

但友情又是一种非常特别的关系。我们一生有过罗曼蒂克关系的人数通常远小于发展过友情的人数。友情在我们生命历程中的贯穿也是最久的,因为某一个朋友可能离去,友情本身总还会发生。好的友情可以不断给我们的生命补充新的内容,增加生活的趣味,也为我们提供良好的社会支持。

我们今天来聊聊成年人的友情。

友情在不同生命阶段的特点

俄亥俄大学教授William Rawlins归纳出,从14岁到100岁,人们对于朋友的定义都是相似的:朋友是那些我们所欣赏的人、可以说话的人、可以依靠的人。区别在于,我们遇到这样的人、产生这样的感觉的情境在发生变化,我们处理关系的方式也在发生变化。

童年阶段的友情以寻找玩伴为特点。这时的友情很简单。

到了青春期,我们开始需要第一次形成对自己的认识,同时学习如何与人亲密,在这一时期的友情会涉及更多的自我暴露,我们寻找那些和自己价值观一致的人,一旦找到,友情可以发展地极为深刻且激烈,认为彼此是自己在这世界上的理解和支持。这个时期我们的友情中还会出现嫉妒、占有欲等表现,自我边界常常不清晰,这是我们学习与人亲密的过程。我们也很容易被身边的朋友所影响,往往因为朋友说一件T恤不好看,就将它扔在衣柜的最底层。

研究表明,从11岁开始,我们就会把作为“安全感底线”的依恋对象从父母转换到朋友,当感到不安时,我们会首先寻求朋友的帮助。但朋友并不是永远的港湾,研究发现,当我们进入大学后,我们把朋友作为安全感底线的感受就开始消失,我们开始会更多把寻求帮助的对象选为家人、恋人。

不过,虽然如此,据统计,在现代美国人中,20-24岁的人是所有年龄段中最愿意花时间与朋友交际的,他们每周会花10-25小时在社交上,因为此时,你已经有了更多的自由,又还不需要担负太多和婚姻、事业有关的责任,而大学给人提供了最好的交朋友的场所。

此外,根据发展心理学家艾里克森的理论,18-25岁被称为“成年初期”,在这一阶段的中心任务是解决亲密与孤独的冲突,也就是说,这是我们最需要获得亲密感,以避免孤独感的时期。这一阶段往往也是我们人生的第一个重大改变阶段:我们可能会离开家乡,到陌生的国家或城市求学和工作,遇到爱人、结婚等等。艾里克森认为,成年早期的我们最为需要社会网络的支持,朋友在这个时段变得功能性需求更强,一起玩乐、分享资源等等。青春期那种互相占有类型的友情已经开始褪去。

而进入成年中期(25-50岁),情况又发生了变化。Rawlins的访谈后发现,25岁以后,人们交朋友的能力不可避免地退化了。她问了很多人,你上一次和人成为朋友是什么时候,你还记得当时的情景吗?结果很多人都答不出来。

与朋友的联系频率下降最明显的阶段是在结婚之后。这听起来挺讽刺的:在婚礼上,你邀请来所有最好的朋友为你庆祝和落泪,然后,婚礼结束,你就失去了他们。随后,你的人生中会有太多不得不做的事情,每一次做决定的时候,推掉朋友的聚会都要比推掉下班接孩子回家、或者一次重要的商务旅行要容易的多。你会悲哀地发现,你已经没有时间去陪伴那些曾经陪你度过了所有重要时间点的人。

是什么影响了成年人的友情?

一直到我们步入老年、拥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之前,交友似乎都变成了一件越来越难的事。但我们还是需要朋友,影响成人生活风格的最重要的社会因素之一就是看ta能否与其他人建立起一种持久、亲密的友情。

研究表明,成年的友情主要被以下几个因素所影响:

1. 成年初期,我们容易和更接近的人成为朋友

成年初期的交友,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接近性(proximity)。人们经常与大学室友、住得近的同事成为朋友。人们往往因为这种接近性而从友情中彼此获益(顺手彼此帮个忙),且建立关系和维持关系的成本都较小。

但当他们遭遇升学、毕业、就业、调职或是搬家等变故,友情的网络就会受到极大的影响。根据一份持续十九年追踪数对挚友的研究,这个时期的年轻人平均会遇到5.8次类似的变动,这也许只是如今高度流动的信息社会一部分缩影。社会流动性加强对于接近性的破坏让我们曾经结交的挚友更容易流失。

2. 自我定型后,想要寻找与我们真正相似的人

相似性对建立朋友关系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会越来越倾向于被与自己有类似态度和价值观的人所吸引。

赫洛克(Hurlock,1982)发现,35岁是一个关键的年龄节点,在此之后,成年男女更少愿意向朋友倾诉自己的想法。他们已经对自己的兴趣、需要、理想等有了充分认识,不必再像年轻时那样,通过与朋友的交流认识自己和未来的道路。

因此,我们不太会像年少时那样轻易交友,而是会根据文化价值、社会规范和界限、社会经济因素、对方受教育的情况来把握自己择友的标准,并且,试图寻找那些与自己在人格、兴趣和生活目标上真正相似的人。

3. 朋友的存在方式发生变化

在Rawlin的调查中,那些进入成年中期的人们,更倾向于把友情定义为不是时时刻刻在一起,而是一种“知道ta在那里”的关系。可能很长时间不联系,但知道对方存在就好。

而比起交到真正亲密的朋友,成年人会拥有更多“友好的熟人”(friendly acquaintances),比如工作伙伴、孩子同学的父母等等,你和他们交往的情境是一定的,而不是随意的,你们“有理由陪伴彼此”。

4. 喜爱更稳固的关系

虽然我们都觉得朋友越来越少,但研究表明,我们长久拥有的友情反而更加稳固了。在青春期的时候,朋友反目的原因往往是具体的、脱离关系本身的,我们很容易为一件小事就冲动绝交;而当我们长大成熟,会变得更理性,也会越来越懂得珍惜为数不多的朋友。所以一方面,我们对友情变得更有弹性了,更会包容差异,其实是因为,我们对友情的期待发生了变化。另一方面,我们的友情变得也许更平淡,却更稳定。

什么样的成年友情能够存在更久?

1. 我们还说着同一种语言

在一项纵向研究中,研究者曾根据朋友间猜词游戏的表现,成功预测了友情的未来亲密程度,发现默契度越高,他们未来的友情亲密度也就越好。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不再需要用频繁的联络来维系友情,但我们依然在寻找不需要太多解释就能够用同一种语言交流的人,你会发现,有的人即便两年没有见面,聊天时也会觉得很舒服。

2. 进行深度的互动

如今,互联网让我们拥有更多的交流方式,除非故意,我们已经不太可能会真的和某人失联。不过,线上交流对一些友情是有益的,对另一些则不。调查表明,如果仅仅在社交网络上祝福生日,或者在朋友圈里默默点赞,对于友情的存活并没有太大帮助,因为这只是机械的刻意维持。相比较之下,一些支持性的评论、深度的沟通,会更有助于维护一段友情。研究表明,在挽救即将磨灭的友情时,社交网络往往也能发挥奇效。

我以前读过一篇(已经不记得作者的)描写周恩来和吴国桢(中华民国政治人物,是塑造现代台湾的关键人物之一)的文章,两人儿时曾经义结金兰,后因政治理想不同分道扬镳,多年后旧情重叙述。书里写的一段话甚是打动我:

“我们度过了亲密无间的少年时代,当时所有的想法都一样,十几年没有见面也没有通信,再一次见到你,我们的理想已经天壤地别,可是我仍然欣赏你,仍然像从前一样盼望和你天天见面。”

不知道现实中的我们会不会有幸拥有这样的人。

一个朋友曾经这样向我描述ta和儿时最好朋友之间的分别,ta说,“什么都没发生。也说不上什么感觉。我们之间的分离就像一条河,慢慢分岔流向了两个方向一样。” ta说话时那种不激烈的无可奈何让我一直没有忘记。也许我们大部分人遇到的都会是这后一种情况吧。

读今天这篇文章,你想起了谁?你们多久没有联系过了?

本文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8Ebp0-eogClWgynmDNwOXg

查看 为人处事 心理的相关文章

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文章转自 挨踢路,链接: https://986554.ykncch.asia/articles/2696.html

相关文章

评论列表(34条)

  1. 圈子问题

  2. 有时候没得选择才是最好的选择,好比——“亲情”。

    1. 仔细想想,身边的那些好友,慢慢的都没怎么联系了。。。也许是我太孤僻了

  3. 大学时一起玩得很好的同学,毕业各自为了自己的工作,现在基本都不怎么联系了,慢慢的淡了

    1. 是的,很多都不联系了

  4. 突然写这么多,翻到最后看是转载。长大了,都是忙自己的事情了。

    1. 还不是生活不易造成

  5. 时间被屏幕吸过去了,刷手机,刷到手痛,刷到可以凌晨两三点睡觉。
    产生了电子产品的依赖,陪伴。

    1. 刷手机这个坏习惯得改掉。。。

  6. 能正常沟通无话不说的 不超过5个。去过我家的不超过2个。
    从以前我就是不善于交际,后面就舍弃了。。

    1. 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的就疏远了。不知道为什么

      1. 估计是家庭工作吧,聚少离多,不像初中 大学没结婚对策的时候,天天聚在一起,哈哈哈

  7. 越是不联系就越不想联系,时间一长,就淡了。

    1. 各有各的家庭/事业,慢慢的就淡了

  8. 回复胡记胡记

    我有一个非常要好的兄弟,失联将近20年,几经周折后就在前几天我们竟然联系上了,两人久别重逢后激动不已、感慨万千,感觉有千言万语要说,尽管在微信上每天都会联系,可聊着聊着就会沉默就会冷场。正如你文中所说“你的人生中会有太多不得不做的事情,每一次做决定的时候,推掉朋友的聚会都要比推掉下班接孩子回家、或者一次重要的商务旅行要容易的多。你会悲哀地发现,你已经没有时间去陪伴那些曾经陪你度过了所有重要时间点的人。”

    1. 现在网络发达,比之前容易多了,有个手机号码,或者刷抖音都可能找到认识的人(当然我不刷)

  9. 买保健品不?去听医疗讲座不?买不买保健器械?
    2699的电视购物瓦胆电饭锅要不要?9.9吃一个星期的钙片来不来一瓶?

    前车之鉴压死的螳臂还没来得及火化呢,要个鸡巴毛的朋友。

    1. 这一类的也能定义为朋友?

      1. 岂止是朋友,他们死了我妈还得随礼呢。

        1. 真的是,越老越孤单哇,做子女的应该帮长辈排解排解,他们也没有朋友,至少还有亲人。。。

          1. 什么鸡巴玩意。

  10. 工作后,慢慢就只跟高中同学交往多了,感觉高中时候结实的情谊是最珍惜和信赖的;生长在同一个地方的知根知底和臭味相投。

    1. 相对来说,以前的友情更为纯真

  11. 能联系的也就那一两个,从小玩到大的同学…
    虽然有时会几个月不联系,但真正找到他他也会义不容辞的赴约,畅聊…

    1. 平时不怎么联系,真正需要的时候一个电话就出现,这是真心朋友

  12. 感觉几个同学彼此都玩得好,有个固定的群,就比较稳定。不然两个人是好朋友,久了不联系就慢慢不走动了。

  13. 其实,这是正常现象,不管是哪个阶段的朋友、同学,随着时间的发展,慢慢有不同的圈子,交集就会少了,甚至无交集了。

  14. 你居然也换主题了。
    小时候朋友还挺多,长大了,也就那几个可以聊得来的,其他的基本是面呼型。

    1. 你是记错了吧,这个主题,都不知道用了多久了。。。。

      1. 搞错了,搞错了。 之前有一哥们,把博客改成垃圾站了,那主题我印象还挺深。

        1. 那我知道了,cyhour

        2. 回复老杨老杨

          我那真是垃圾站呢~

  15. 顾虑越来越多

  16. 小时候吧,你喜欢斯雷德,我也喜欢斯雷德,我们就是好朋友了。
    长大以后想法就太多了。

添加评论

您好,#请填信息# 确定

打赏请博主喝水
LOADING